
气温回升、雨水充沛
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
由于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
在外形上极为相似
误食毒蘑菇中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
让我们通过下面图片一起来
辨别常见的有毒菌类
↓↓↓↓
损害类型:急性肝损害型(剧毒)
识别要点:头上戴帽(菌盖),腰间系裙(菌环),脚上穿靴(菌托)
损害类型:急性肝损害型(剧毒)
识别要点:我小个子,头长草(鳞片),腿长毛(鳞片)。
生长环境:松杉树下常见到。
损害类型:急性肾衰竭型(剧毒)
识别要点:我与剧毒的肝损害型鹅膏类似,头上戴帽(菌盖),腰间系裙(菌环),脚上穿靴(菌托)。
生长环境:壳斗科林地上或以壳斗科和松科为主的混交林地上。
损害类型:胃肠炎型(有毒)
识别要点:我中等大小至大型,菌盖被褐色鳞片,菌褶成熟后铅绿色,菌柄上部具一类似戒指的菌环。
生长环境:长于草坪上、菜地里、路边草地荒地、锯末堆上,甚至是垃圾堆旁,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!!
损害类型:胃肠炎型(有毒)
识别要点:小个子,戴斗笠,黄褐色,有细纹,褶粉红,细长腿。
生长环境:常生于竹林或其他林中地上。
1、急性肝损害型(造成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)
一般餐后6-12小时发病
早期会出现消化道症状,之后出现急性肝损害。表现为黄疸、肝区疼痛等,部分患者伴有心律失常、肾损伤等。严重者会因急性肝衰竭引起多器官损害,造成死亡。
2、急性肾衰竭型
餐后6~12小时发病
出现消化道症状,接着出现肾功能损害,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,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,严重者导致肾衰竭。
3、肠胃炎型(临床最常见)
餐后10分钟~2小时发病,少数患者可达6小时
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全身无力,多在1~3天好转。
4、溶血型
餐后30分钟~3小时内发病
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,随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,出现腰部酸痛、贫血、黄疸、急性肾损害等症状。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。
5、神经精神型
餐后15分钟~2小时内发病
除消化道症状外,会出现瞳孔缩小、多汗、流涎、兴奋、视物模糊、幻觉等严重者会出现视觉畸变,如看见小人,以及狂躁、沮丧、焦虑、被害妄想等。
6、横纹肌溶解型
餐后15分钟~2小时内发病
开始表现消化道症状并有乏力感,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,肌肉痉挛性疼痛,胸闷、呼吸困难,血尿,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,严重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。
7、光敏性皮炎型
餐后1~2天发病
暴露皮肤见光后出现红、肿、瘙痒、灼痛等,严重者可出现疱疹。
立即催吐:服用温盐水500毫升,刺激舌根,重复至呕吐物清亮。
保留样本:用洁净容器保存呕吐物及未烹饪菌体。
立刻就医:一旦有任何不适,应立即就医并同步联系当地疾控中心。
颜色朴素=安全?
剧毒灰花纹鹅膏、裂皮鹅膏均为灰白色,与可食用口蘑极相似。
虫食无毒?
致命鹅膏成熟期常被蛞蝓啃食,但毒素对昆虫无害。
银器试毒?
错!毒蘑菇毒素大多不与金属银反应。
高温烹煮解毒?
鹅膏毒肽耐高温,炖煮2小时仍具毒性。
蘑菇晒干后无毒?
晒干后,毒蛋白活性反而增强3倍-5倍。
固定采摘点安全?
毒蘑菇孢子可通过风雨、动物传播至新区域,往年安全地带可能出现剧毒品种。
不采摘: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。踏春郊游期间,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山林、路边的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。
不购买:勿在路边摊贩购买个人采摘售卖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,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,也不能放松警惕,不要偏听偏信、轻易买来食用,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。
不食用:要避免野生蘑菇中毒事件,关键在于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,别贪一口鲜而不顾生命安全。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,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,学校食堂、集体食堂等禁止加工食用野生蘑菇,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。
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?
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采摘、不购买、不食用!
责编:罗紫淅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