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春雷一响,平江“女子家”(女子家是平江话对妇女的统称)的“蒿草DNA”瞬间被激活。当别处的人们还在为是否脱掉秋裤举棋不定时,平江的七大姑八大姨们,早已身背竹篓、手持工具,一头扎进山野。别误会,这可不是在拍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而是平江一年一度的青团大战正式鸣锣开场!
在平江,清明前后,漫山遍野都涌动着平江“女子家”采摘蒿草的身影,仿佛没有一片蒿草能躲过她们敏锐的目光。这当然有些夸张,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们对春天那份炽热的执着。抢蒿草的激烈程度,丝毫不亚于“双十一”零点的秒杀大战。毕竟,谁都知道,后山向阳坡的嫩艾尖,是制作青团的顶级食材,能让青团色泽透亮,香气馥郁。谁家采到的蒿草又绿又嫩,准能在屋场引发一场为期三天的“技术研讨会”,各路高手各抒己见,分享采蒿心得。家族群也摇身一变,成了“蒿草情报局”,一条条情报不断刷新:“加义、长寿某田埂边有上等蒿草,速来!”大家还笑称:“这捆带着露水的蒿草,堪称蒿草界的爱马仕!”
平江“女子家”堪称“蒿草鉴定十级大师”。她们目光如炬,只需一扫,就能判断蒿草的亮度;手指轻捻,便能感知其鲜嫩程度。她们专业术语脱口而出:“三月初的头茬艾,叶片背面泛着银光,叶脉细密如毛细血管,掐出汁水一闻,带着点苦味的清香,这才是正宗的好蒿草!”在采摘装备上,平江“女子家”做到了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。新媳妇戴着便携式显微镜,仔细观察叶片的绒毛密度,再通过手机里的专业数据库,精准确定品种和最佳采摘时间。而姑姑婆婆们凭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,只需轻轻一嗅,就能从风中捕捉到蒿草的方位,仿佛与这些植物心意相通。
青团制作过程中,“绿度考核”堪称最惊心动魄的环节。在平江人眼中,合格的青团应呈现出“雨过天青云破处”般恰到好处的色泽。颜色浅了,被戏称为“痨病鬼”;颜色深了,则被调侃为“绿毛龟”。
当灶台上升起袅袅炊烟,一场温馨的团圆便拉开帷幕。女人们围坐在灶台前,有条不紊地将采摘来的蒿草洗净、焯水、榨汁,再与糯米粉完美融合。一时间,厨房中弥漫着青团的诱人香气,这不仅是食物的芬芳,更是平江“女子家"对春天最深情的告白。她们严格遵循古法,将青团制作变成了一场非遗级别的技艺较量,同时积极突破储存大法,让这份春天的美味得以长久保存,硬生生把二十四节气过成了舌尖上的奥林匹克盛会。
即便如此,这些看似固执的平江“女子家”,总会在游子远行时,将青团塞满他们的行李箱。塑料饭盒里,垫着晒干的粽叶,一个个绿莹莹的青团紧紧挨在一起,仿佛把整个平江的春天都打包带走。离别之际,叮嘱声带着蒿草的清香,萦绕在耳边:“到广州后要放进冷冻室!”“用微波炉加热20秒!” 连青团的吃法,都得遵循这不成文的"《平江青团宪法》"。
但也正是这份充满烟火气的执着,让每个人在咬开青团的瞬间,都能品味到春天最真挚的浪漫。这小小的绿团子,承载着平江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家族记忆,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,持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
责编:邹泓涛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