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党史福寿故事】董潺沅:光荣在党60年!
2021-05-02 20:23:56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福寿山镇 | 编辑:周愉 | 作者:周愉 汤艺文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6563

一张犁头,一条耕牛,在福寿山镇芦溪村的一处田地里,一位老人将脚步踩踏在夯实的田地里,用犁铧翻动着沃野肥土。若不是亲眼见到,我们怎么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位身强力壮,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人是已经82岁的离退休干部、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董潺沅。

在听闻我们的来意之后,董潺沅赶忙放下手中的犁头,走上田岸,将身上的泥土简单擦洗一番后接受了采访。老骥伏枥,和蔼中携带着一股坚毅,在条理清晰的讲述中,他以自己充实又有意义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诠释了生活的精彩。

“为继承先烈遗志,我选择参军入伍”


1958年,年仅19岁的董潺沅选择了参军入伍,成为一民光荣的铁道兵。而参军入伍的决心,是受两位亲人的影响。一位是董潺沅父亲的第一任夫人宋田凤,在革命时期担任妇女工作,1935年召开妇女会时被国民党抓住并残忍割头杀害。另一位位是董潺沅的伯父董谊求,在浏阳进行地下工作时被抓,被地方挨户团用梭镖连刺48下后倒在血泊之中。“这两位亲人的英勇牺牲让我决心参军入伍,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说起自己的参军初心,董潺沅眼中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。

董潺沅的军旅生涯先后辗转了江西、福建、云南、陕西四个地方,经历了鹰厦铁路、内昆铁路的修建,在部队担任过无线电通讯员、警卫员,立过一次三等功,连续四年被评为五好战士。1960年,在连长周继保和指导员马庆龙和的介绍下,董潺沅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。

“作为党的干部,哪里需要就去哪里”


▲董潺沅获得的部分荣誉


1963年9月,董潺沅从部队退伍回到平江,次年被分配在毛塅生产队办队,办队期间他带领100多人将80多亩田地增产近3万斤,周边的父老乡亲每当说起这件事,无不依然心存感激。1969年,他被调往长寿镇黄金洞担任武装部长,在这期间他带领16个民兵营,既当指挥员,又当战斗员,带领大约600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修了五华里路,将公路通进了黄金洞。

在黄金洞工作15年之后,董潺沅在1985年被调往思村乡担任党委书记。在任期间,他组织修建了思村中学,那时整个中学只有两栋岌岌可危的泥巴房,有一天突然下起了狂风暴雨,其中一栋教学楼轰然倒塌,万幸的是,在房屋倒塌之前,学生都已经被老师带出教室。“孩子们的安全是头等大事,如果他们有个三长两短,我就是大罪人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董潺沅语气依紧张。

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永远对党保持忠诚”


退休之后,董潺沅没有贪图安逸,而是勤勤恳恳将自己的责任田种好,直至现在没有荒废一年。由于品性忠诚可靠,村民都很信任他,每当村上有重大决策需要商定时,我们都会听取董老的意见和建议。”芦溪村村干部董满兴说到。

“比起千千万万为祖国辛勤付出、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,我这一生做的事情实在太少,但是我可以保证我没有做过半点有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事情。”身为一名党员干部,董潺沅60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在党60年并不是终点,老党员的奋斗“永远在路上”,他强韧的意志、赤诚的忠心、深厚的情怀,使他青春永驻、光荣永存!
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福寿山镇还有很多像董潺沅一样的老党员,他们始终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燃烧光热,用一生践行初心,将忠诚融入血液,释放无尽力量。在奋斗的征程中,他们永远“在状态”,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标杆。



责编:周愉

来源:福寿山镇

  下载APP